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陋室一翁 的博客

陋室一翁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点墨在胸学识稀, 才疏学浅更无奇。 只要有书来陪伴, 不择饭食不择衣! 政坛摸爬几十年, 垂暮之年卸甲还。 回归本应寻自在, 谁料片刻未清闲。 生就贱命好爬格, 挚友相邀返文坛。 屈指又有十载整, 难知罢手在哪天!

想起夏天蝉鸣时  

2017-07-07 06:19:45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想起夏天蝉鸣时


随照炎热夏天的到来,我们身旁的杨、柳、榆、树木上,又响起阵阵的蝉鸣。它们的鸣叫,韵味虽然单调,嗓音尽管沙哑,但听在耳边,总有一种亲切之感,它将我又带回到甜蜜地童年时代。

我的家乡处在农村,远在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笔者还在青少年之时,对于蝉,是非常熟悉和亲切的。蝉,在我们这个地区,又叫“几了”,当时,村子的周围和所处的宅旁院内,树木丛杂,一片碧绿。每逢到了夏天,我们首要的活动,就是在傍晚临黑时节,三五成群的去摸“几了姥姥”,即深埋地下的蝉的幼虫。何谓“摸”呢?就是在树的下面,单找那些露于地皮之上的一些小洞,即“几了姥姥”拱破的地方,用手指一扣,那些将要出来脱胎换骨的小东西,就从圆圆地洞中爬出,乖乖的成了我们的俘虏。这些“及了姥姥”到手后,我们就将它们放到院内的花草树木之上,到了第二天早晨,一只只脱出来的“几了”即蝉,都懒懒的趴在枝梢之上。此时的蝉,由于蜕变不久,还没经过太阳的曝晒,浑身瘫软,上下呈黄白色,只要一伸手,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擒拿到手。而那些脱后的“几了姥姥”皮子即蝉蜕,则牢牢的留在枝梢之上。

当然,那些树上的“几了”,大部分则是自己分身以后,从壳里悄悄爬出来,上升到高高的树顶,经过阳光的照射,变成满身黑色,越是炎热时节,越是引吭高歌。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语,叫做“碌碡翻身几了叫”,指的就是在夏至前后,正是小麦收获季节。此时的天气已是非常炎热,人们在碾麦场上,头戴着笠帽,牵着拉动碌碡转圈的毛驴,汗流浃背,湿透衣衫。而四周围一颗颗大树上的蝉,却丝毫不在乎这些,越热越叫得厉害。它们是给人们祝贺小麦的丰收,还是以此发泄对热天的不满,抑或向同类显示自己的嗓音?一切人们都无所知,所知道的就是它们不停歇的鸣叫。不过,也有许多不会鸣叫的蝉。这种蝉,是一种雌性,专负责产卵传播后代。而那些鸣叫的,都是一种雄蝉。雌雄之分,非常的鲜明。雄性的腹下都带有两只称为“窗户”的小洞,通过小洞的震动,发出清脆的鸣叫。而那些没有小洞的雌性,就没有这种功能。

蝉不仅会爬、会叫,更重要的是都会飞。它们生有两扇透明的薄翼即翅膀,一旦受到惊恐,就会“突突”飞走,有的飞的挺高,从此树飞到彼树,转换一个新的地方进行生存。它们生存的方式,主要靠嘴下的一根吸管,吸食树上的汁液。所以,凡被它们吸食过得树枝,大都干瘪枯死。从这方面来讲,蝉的存在,是对树木的一种危害。

我们扑蝉的方法,除了在那些够得着的地方,静悄悄地摸近急速伸手捉来以外,还有两种法子。一是采来一撮麦子,将麦芒搓掉,然后放在嘴里咀嚼,咀嚼细了以后,将渣滓吐掉,剩下的就是面筋。面筋非常的粘,把它缠在一根细棍上,细棍插在一根长长的高粱秫秸上,然后,就拿着它去粘“几了”。当我们蹑手蹑脚的来到树下,把带面筋的秫秸对准“几了”的两翼,轻轻一捅,就将“几了”牢牢的粘住,这下好了,任凭它怎样的挣扎,怎样的鸣叫,都挣脱不掉进入我们口袋的命运。另一个法子则是,从马的尾巴上揪来几根马尾,拴在秫秸上做成一个套子,轻轻地伸到蝉的身上,当它发觉身旁有物刚想飞走时,早已被套子套住,雌的不声不响,只是拼命地扑棱;而雄的则是闪动着双翅,一边乱翻乱斗,一边声嘶力竭的叫唤。但无论怎样,都是无济于事,终成我们的俘虏。

把蝉捉来后,大家总是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,或放到火中去烧,或放到锅里去煲,待到一熟,就美滋滋的吃食起来。煲熟了的蝉,味道鲜美,又香又脆,尤其在缺少肉类的经济困难时期,觉得非常解馋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蝉肉富含蛋白质,有营养,食之并无害处。但当时谁讲这些?只要好吃就行!

蝉分两种,方才所说是一种较大的“几了”,还有一种,就是一种叫“四儿”或叫“叽叽”的小蝉。它们总是趴在很高很高的树枝之上,白天很少叫唤,但一到傍晚,可就是它们的最佳时节。当人们吃完晚饭,坐在树下或呆在院内闲聊之时,就会听到一阵紧似一阵的鸣叫,“斯啦”、“斯啦”的唱个不停。它们的叫声,虽谈不上有什么音律,更说不上什么节拍,但其清脆悦耳的声音,伴随着人们的笑谈,倒显得非常和谐与舒畅。这恐怕也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一种享受吧!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