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陋室一翁 的博客

陋室一翁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点墨在胸学识稀, 才疏学浅更无奇。 只要有书来陪伴, 不择饭食不择衣! 政坛摸爬几十年, 垂暮之年卸甲还。 回归本应寻自在, 谁料片刻未清闲。 生就贱命好爬格, 挚友相邀返文坛。 屈指又有十载整, 难知罢手在哪天!

记忆中的碾子  

2013-01-02 18:26:29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记忆中的碾子

碾子,对于一、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,这个名称肯定十分生疏,它的模样,恐怕更是难以想象。而我们这些老人群体,对碾子不仅熟悉,并且还有很深的情结。因为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,曾占有很长的时间,它是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在我们这块土地上,碾子早在30年前就已经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,在人们视线中销声殆尽,成了老一代人们记忆中的一页。但是,在山区和一些贫困地区,碾子仍然存在,继续默默无闻地为人类服务。

何谓碾子?通俗一点讲,碾子就是由两大块石头组成,一块石头凿成碾盘,一块石头凿成碾滚,再配以碾轴、碾框、碾棍。在使用的时候,将粮食摊放在碾盘上,用人推动碾棍,通过碾滚的滚动,碾出米或面。当然 ,这里离不了三件工具,一件是笤帚,一件是簸箕,一件是箩子,三者各有其用。笤帚是推碾人边用力,边来扫碾盘上的粮食,免得掉落碾盘下面;簸箕是用来盛放米和面的工具;箩子则是用来分离米面,以方便不同口味人员的食用。当然,这些程序操作起来,需要付出一定的力气和辛苦。

上个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是相当困难的,每年从生产队分得有限的小麦、大麦、高粱、玉米等粮食,家家户户都是靠碾子碾压成米或面来填饱肚皮。这样,村里仅有的几个碾子就成了紧俏的抢手物件。为了能及早碾好食粮,人们大都是起早贪黑的去“占碾”,妄图最先、最早、较快地把粮食碾好。

在碾米的初期,人们首先用簸箕一上一下的簸去粮食里的杂质后,就转着圈倒在碾盘上。接下来就是抱起碾棍,吃力的推动碾滚,在粮食上面慢慢腾腾地碾压起来。遭到挤压的粮食,它们并不老老实实的呆在原地,而是急速的散摊于碾盘之上。为了集中起来好压,人们不得不推上几圈后,就放下碾棍,拿起笤帚,将散摊的粮食扫在一起,然后,又在方圆几米的地方,一圈一圈地转了起来。在碾滚反反复复的重压下,洁白如玉的粮食渐渐变了形状,有的粉碎成几瓣,有的成了颗粒,有的成了面粉。为了将它们分离出来,待碾到一定程度后,就停下脚步,将碾碎的混合米面扫在一起,堆在碾盘之上,用簸箕收下一部分,先用两只手端着簸箕两边,两条胳膊左右均衡的摇摆起来,随着动作,那些碾掉的糠皮和大一点的米粒,渐渐浮在簸箕上层和前端,通过上上下下的用力搧动,先将糠皮簸出去,再将米粒颠到另个容器,最后剩下的则是混面。这些环节的运作,须得掌握好分寸,力气大了不行,小了也不行。大了,容易把米和面全部搧出簸箕以外;小了,米和面则混杂在一起,等于无效劳动。为了把混在一起的面分开,再拿起筛箩把最细的面筛到下面,作为以后食用,剩在上面的粗渣则重放在碾盘之上重复碾压,直到都成细面为止。筛面也并非那么简单,这里面虽没什么技巧可讲,但也要讲究一些方法,以达到既省劲,又快速的目的。在筛面时,右手紧掐箩帮,来回摇动,左手随着摇动的箩子,边拍箩帮,边搅合箩子里的面渣,这样,细面就能痛快的漏了下去。

世道沧桑,奔腾向前的历史洪流,总是无情的将原始产物冲刷殆尽,老一代赖以生存的笨重的石碾、石磨,也像其他落后的物种一样,极不情愿的退出历史舞台,取代它们的是隆隆作响地碾米机、面粉机、粉碎机,人们只消花上几角乃至几元,就能够轻松自在、谈笑风生地站在旁边,静等着取走自己所要的米、面等物。

时下,当我们徜徉于农村的大街小巷,很容易发现被摒弃的碾盘、碾滚,它们多是躲在边角隐蔽地带,默默无言的向人们展示曾经存在的历史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04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